每天都讓愛實現

上個禮拜父親節,老師的一位長輩寫了一段文字悼念他的父親,老師今天節錄一段跟大家分享。

「父親是受日式教育的造船技師,傲岸挺立、刻板嚴肅、不怒而威。記得小時候兄弟姐妹們連睡覺時身體蜷曲都會被叫醒斥責。十三歲小學畢業,我便被安排從離島到臺北唸書,寄食在大阿姨家中,所以我一直到出社會工作之前都沒有很多和父親相處的日子,而事實我也不太在乎,反正哥哥是電機系教授,父母退休後跟他一起定居臺南,衣食無虞、含飴弄孫,看起來蠻好……。一直到婆媳不合,嫂嫂離家出走,我才意識到原來么兒也有奉養父母的責任。於是我在文化中心巴克禮公園旁買了兩層樓的房子,把父母搬遷過去,每個月固定給他們各兩萬元生活費,麻煩哥哥早晚去探望,晨昏定省一番,自己一個月去一次,送錢順便帶他們去外膳。心想反正父母才七十多歲,還年輕。我很忙,他們要做任何事,我給錢便是了。後來,爸爸肺部功能開始惡化,常常抽疼,最初市立醫院誤診為神經疼,吃了一陣子的止痛劑不見好轉,於八十九歲時赴奇美醫院檢查確診為肺癌末期。看著身形日漸痀僂的老父,帶他出去外食,爬階梯仍然拒絕我的攙扶……。父親九十歲時,我接受醫師建議把他轉移到安寧病房,他沒有力氣爬上床榻,我用雙手捧起他的整個身軀,這次他沒有拒絕兒子的幫忙,出乎意料的我發現老爸輕的只剩下一身骨頭,這是我畢生第一次抱起父親,也是最後一次。為了讓他開心,我拿了一疊他從不拒絕的千元大鈔給他,這次他卻只以茫然空洞的眼神回應,我忍不住難過地轉頭落淚……。過幾天,我因在外縣市工作中沒有接電話,家人連絡不上我,透過別人輾轉告知,父親仙逝了!我是兄弟姐妹裏最晚得到通知的。因為我很忙,我的時間就是金錢,忙的捨不得留一點時間給摯愛的親人……」。

孩子們,人在不同的階段,總會有不同的任務,你們現在是求學,準備考試;再大一點是工作,累積財富跟經驗。但我們可以回頭想想,這些,其實都不影響我們花一點點時間陪伴最愛我們的家人,一天3分鐘的關懷問候,捶捶背、倒杯茶、打通電話,都是做到。要記得,在時間不斷流逝的過程中,也是我們與摯愛的家人能相處時光的倒數計時。現在就開始,不用特別什麼節,每天都可以將愛實現。